A股剑指4000点时,华商基金蝉联金牛基金公司,拿下4个单项奖。去年此时,华商基金拿下6个单项奖和金牛公司奖。年年获奖,年年奖项的丰硕程度,甚至超越大型公司。
乍一看,华商基金实在是一家不那么"锐意进取"的基金公司。比如,在新三板、股权直投、分级等新业务层出不穷的公募业,华商基金仍然耕耘着传统产品的"一亩三分地",在这个躁动的市场中反而显得独具匠心。不过,这种"落伍"似乎也没有拖后腿,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华商基金自身规模已经从2013年底的200亿规模,上升到一季度末的600多亿元,从一家中型规模基金公司跻身上游,最难得的是,其主要产品都是利润可观的权益类。
毫无疑问,在打造细分竞争优势上,华商基金正势如破竹。
虽然没有股权激励和创新产品,其老明星团队里如公司副总经理兼研究总监田明圣、公司副总经理兼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梁永强、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刘宏……在这个奔私成风的时代,华商基金的投资团队不仅保持了相当的稳定,还新人辈出,先后涌现费鹏、蔡建军等70、80后的金牛基金经理,旗下近期新发的产品,也创下一天80亿的募集规模。
去年以来,华商基金对新发的产品屡屡做出提前结束募集的决定,总经理王锋透露,在这一轮行情中,华商基金没有大肆募集,正是为了对每一位投资者负责。被问及为何能有这只稳如磐石的队伍,他淡淡地表示,"这大概就是公司的文化吧,我们给予每个人极大的尊重和自由,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只追求眼前利益。我们在考核激励上也会有所倾斜,综合来看,公司形成了一个比较良性的文化。
在华商基金,笔者感受到一种家文化的浓厚氛围。一方面,投研团队之间有着良好的交流机制和培养机制,年轻人在这里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很多时候,他们宁可在这里多做几年研究员也不愿意跳槽去别的公司做基金经理。另一方面,则是上下一致的投资理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企业成长,为投资者创造财富——这也被华商基金视为企业神圣的使命,如今,华商已是擅长权益类投资的公募桥头堡。
总经理王锋带着和华商基金公司一样与生俱来的朴实的气质,近年来,每年一度的专访,他从不意气风发地绘制蓝图,反而憨厚地表示公司没有什么变化。短短两年,华商基金捧回了11座金牛奖,明星基金经理人才辈出,13人的基金经理队伍中,获得过金牛奖的达到7位,其中田明圣、梁永强、刘宏等均多次获奖。王锋透露,2014年,在没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华商基金没有一位基金经理离职。笔者认为,在华商基金,对投研而言,家文化可能比激励机制更为重要。
从两年前开始,华商基金的业绩整体性爆发,这段时间也正是成长股行情较好的时候。华商基金正是挖掘出多只此轮行情中的大牛股,斩获颇丰。有观点认为,随着蓝筹的重新崛起,成长股估值泡沫或将破裂。对此,王锋解释,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企业成长,是华商基金早已制定的投资理念,未来经济发展需要优质的企业群。
随着权益类资管招牌的逐渐树立,资金在牛市中也朝着华商基金奔涌而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华商基金连续发行的数只新产品都发生过超募现象。2014年10月,金牛基金经理梁永强的新基金"华商未来主题"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募集规模达到了49.19亿元,发行当天即远超合同约定的成立条件,在第二日即提前结束募集。2015年4月,华商的量化"大将"费鹏的新产品"华商量化进取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仅募集一天就提前结束,募集规模超过80亿元。王锋介绍,华商基金的几批产品在募集时都较好地控制了发行规模,就是本着对每一位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文章出处:《中国证券报》 作者:曹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