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的时间做一件事情——耕耘A股,用适合的速度发展公司——寻找自己的节奏。在110家公募基金公司里,华商基金用自己的稳节拍、深耕耘,打造出了自己的投资特色,以惊人的产出率,培养了多位土著优秀基金经理,用多年优异的业绩,赢得23座金牛奖。
华商基金董事长李晓安认为,华商基金起点不高,但以勤补拙,公司上下都用老黄牛一般勤奋专注忠诚的服务于投资者:熊市中投入自有资金与投资者共存亡,酷暑中挤绿皮车为边远投资者做路演,乡镇上穿西装笔挺以职业形象面对投资者,对投资者的感情,是因为珍惜投资者的血汗委托,感恩社会和行业提供的大环境。李晓安表示,华商基金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公司,有了文化才有价值观,才能处事不乱。
2016年,新上任总经理梁永强身先士卒试点事业部制,这位全行业唯一坚持做投资的总经理,坚守业务前线,摸索新业务模式,希望打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内生型事业部制,进一步巩固华商基金开放分享的投研氛围,强化投资能力,可以预期,一个更加强大的华商基金正在路上。
以老黄牛精神服务投资者
华商人自诩为“老黄牛”,一个默默的见证者——航旅纵横(第三方飞行统计软件)的飞行里程统计可见一斑。
2015年,一个刚刚入职华商的军工研究员,在近7个月的时间里飞行里程接近9万公里,打败了航旅纵横92%的用户,甚至超过了很多券商研究员,而辛勤的背后是他入行不到一年,就发现了许多人没发现的低估值投资标的。
不仅仅是年轻员工,同是在2015年,公司副总经理刘宏全年飞行里程近17万公里,打败了航旅纵横97%的用户。不辞辛劳的调研换来了丰厚的收益,其管理的华商价值精选近三年单位净值增长率达259.86%。
披星戴月是华商人的家常便饭。对于一些重点公司,主管投资的负责人每年都会跑5-6趟,部分重点公司并不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大城市,去这些公司调研,需要先飞机再火车,最后还要坐长途汽车。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曾做过统计,华商基金人士实地调研及参加其公司会议多达58次。“华商基金的费用中,每年的公司招待费很少,差旅费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因为调研太多。”李晓安说。
一切都是为了投资者,已经不仅仅是投研团队的信仰,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至每个角落,下至普通员工,上至股东和董事会。
在华商基金举行的《我与华商》的十周年征文活动中,有一篇文章记录了华商人工作的点滴细节。华商基金销售部的员工写道,为了在服务投资者时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经常穿着笔挺的西装与村民挤乘在开往各乡镇的中巴车上,也经常会同刚刚赶集归来的村民同路。“和小猪崽、鸡雏同行是常事,基本经过一路的颠簸西服上都会粘上异物。”2015年下半年,市场大跌期间恰逢暑运,三伏天里,为了帮助投资者理性面对市场巨幅波动,渠道部门的员工挤在绿皮火车里进县城入乡镇,为当地银行的理财师及投资者带去详尽的分析,答疑解惑。“在危难时站出来,迎难而上的行动也为华商赢得了好的口碑,既帮投资者树立了信心,也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
在股东层面,李晓安介绍,股东对华商基金采取“两个没有”的态度,一是没有规模增长的硬性规定,也不将此作为考核的标准;二是没有利润指标的要求。因此,华商基金管理层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潜心打造团队,着力提升业绩。“相反,股东更看重市场评价。”李晓安说:“如果过于追求规模,投资管理能力跟不上,来自舆论的责难就越多,反而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公司为股东方带来的利润逐年增加。Wind数据显示,从成立至2015年,华商的公募基金规模从30亿元,扩张到600多亿元。目前,华商基金的总经理梁永强同时还担任着基金经理,这是全行业唯一一位还从事着基金管理业务的总经理级别人物,足见其以投资人为本的理念。
营造开放分享的投研氛围
十年发展,规模剧增,既是优异业绩换来的成果,也是公司文化浸润所得。做董事长十年,李晓安经历了公募基金行业几乎所有的变化,他平静地表示,华商基金的文化从未改变。
这一文化首先是感恩,感恩投资者,感恩行业,感恩社会。“华商基金的企业文化比较质朴,就是忠实地履行管理人和受托人的责任。能够帮客户赚钱,就是华商基金的价值所在。”李晓安说,“我们知道,很多投资人都是把血汗钱拿来认购基金,我们感恩投资者,所以格外珍惜投资人的委托。”
在熊市里,为了能坚定投资者信心,华商基金用自营资金支撑旗下基金的流动性。在2015年下半年市场下跌期间,公司出资2000万元固有资金认购华商双驱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与此同时,公司每位高级管理人员出资100万元以上申购旗下偏股型基金,累计出资620万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每位基金经理出资50万元以上申购/认购公司管理的偏股型基金,累计出资800万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此外,公司还鼓励员工积极申购本公司偏股型基金。
除了感恩投资者,李晓安说,我们还感恩行业,感恩社会。
他认为,华商基金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土壤。在金融领域,公募基金行业率先建立了完善的信托产品体系,并坚持包容开放的发展方向及严格的内外部监管,从而奠定了公募基金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石。与此同时,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中国在过去30年积累了巨额财富,正是财富的增长让投资者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储蓄方式,差异化、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应运而生,也使得基金行业能够享受到财富管理的雨露。
在感恩的心态下,华商基金有着朴素的投资观,朴素的人才观和世界观。
在投资界,华商基金的投研团队以擅长投资成长股而闻名,这是因为其团队一致认为,应顺应社会资源配置的大方向去投资,而经济转型下,资源要集中供应给新兴经济。“公募基金掌握着资金,将有限的资金投给更好的企业,使这些企业由于我们的持续投资得到更好的成长,经济因为我们而发展,从而为社会和投资者同时创造财富。”李晓安说,“华商的基金经理们可能看好的板块不同,但所有人都秉承这一理念在选股。”
近些年来,华商基金因为独树一帜的投资业绩,包揽了包括“十大金牛基金管理公司”、“三年期持续回报明星基金公司奖 ”、“金基金•TOP公司奖 ”在内的三大报权威公司大奖。总经理梁永强、副总经理刘宏、投资管理部负责人梁伟泓、研究部负责人蔡建军,都是华商出产的“本土”基金人才。
新崛起的基金经理中,还有何奇峰、高兵、李双全、马国江等,这一位位年轻的明星基金经理,大部分是华商自己培养起来的人才。李晓安坦言,成立之初,华商基金在市场中并不算大,“我们早期引进不来外来人才,必须培养出全市场优秀的基金经理。”为了能够打造专业能力,华商基金采取“传帮带”的本土培养模式,倡导投研之间有着畅通的交流机制,要求研究员对所有的基金经理负责,研究成果一定要顺畅地传导到每个基金经理那里,不能光研究不传导。基金经理与研究员的交流也非常坦诚。基金经理们之间也是良性竞争,每当一位基金经理发现有价值的公司,都会在自己买入之前先拿出来探讨,这种分享让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和批判,有助于规避风险,同样也吸引来如吴鹏飞这样的投资高手,其管理的华商优势行业基金获2015年度混合型金牛基金奖励。
满怀感恩之心 践行信托责任
学习和分享,是华商基金深入骨髓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了,就不会随团队变化而变化,李晓安说。事实证明,在华商基金发展的十年时间里,虽然历经市场波动,但并没有阻碍它发展壮大的步伐,一代又一代华商人,以同样敬业的精神,挖掘着一只又一只低估值牛股,服务并回报着投资人。
以感恩之心回报客户,为投资人创造财富,践行信托责任,这是华商基金的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下,华商基金也注重公益事业。2015年底,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华商基金又在公益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由华商基金员工自发组织的“华商人爱心基金”应运而生。李晓安认为,播撒爱心也是公司在规模扩大和业绩提升之后,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华商基金先后为汶川地震、玉树灾区、甘南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等捐款、捐物,多年来捐助多所川藏地区小学。
在李晓安看来,公益事业可以让基金管理者们更好地看社会,了解投资人的生活,进而感知投资人对华商基金的信任。这样,在做投资的时候才能够身怀感恩之心,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投资者的每一分钱。希望华商基金这块沃土中能生长出一批品德高尚、眼光宽广、内心强大、能力突出的有责任、有能力的金融家。这或许就是对投资者、对社会最好的回报。